嘉兴迈向“千万工程”深化跃升新境界

2025年11月17日 10:37:35千万工程浏览量:0次

        深秋周末,阳光正好。新建的丰义茶场静卧于绵绵茶山之间,与自然相映成趣。一个刚刚进驻的康养项目已开启试运营,为这片土地注入新的生机。

  “这里原是村集体的闲置地块,当作临时停车场用,如今焕新为商业项目,业态成熟后,将为丰义村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海盐通元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目前正在招商中,未来将整合茶叶采摘加工、研学体验等多种功能。

  在嘉兴,像这样沉睡多年的土地,正在一个个被唤醒、再度生金,有的将化身为现代化的农产品加工园,有的则计划引入充满活力的文旅项目。而这些变化背后,是一项关乎制度重塑与资源重配的改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20多年来,在“千万工程”指引下,嘉兴始终将“改革”二字深深镌刻在发展脉络之中。今年初以来,沿着“县城—中心镇—重点村”铺展的发展轴,嘉兴创新推进“六改六融”,持续擦亮“城乡融合看嘉兴”品牌,大步迈向更加系统、更富内涵的“千万工程”新境界。

  塑形:从“接风口”到“造风口”

  20多年前,“走过一村又一村,村村都是垃圾村”的调侃,是许多嘉兴农民心中一道不愿触碰的疤。那个时候,有的村茅坑挨着猪圈,夏天臭气蒸腾,像一张黏腻的网;有的村,被炸山开矿的灰粉长年笼罩……

  改变,迫在眉睫。

  2003年,“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拉开大幕。嘉兴闻令而动。污水革命、垃圾革命、厕所革命“三大革命”,由点及面,不断重塑农村人居环境。

  阻力,可想而知。

  “不养猪,我们靠什么生活?”南湖联丰村的养殖户拍桌质问。怎么办?村干部们双线并进,一边挨家挨户沟通,一边为产业转型探路。关键时刻,村里的老党员挺身而出,率先拆了自家猪棚,砸开了改革的第一块砖。

  秀洲南梅村也曾站在这样的十字路口。痛定思痛后,全村大刀阔斧退养转产,清淤修岸,亲手重塑家园。

  如今回过头来看,难吗?千难万难。但在当时,千难万难都不是难。

  蝶变,悄然发生。

  破旧厂房变身文化礼堂、臭水沟变得清澈见底、旧平房和猪棚被改造成“网红”民宿。村民们的新房静静立在那里,看着旧日子远去,新日子暖烘烘地来。

  屋子打扫干净了,如何端上“金饭碗”?

  深秋的平湖徐家埭村,稻浪与棒球少年交织成片。2018年,村里废弃低洼地上,“长”出了全国首个乡村棒球场。“棒球是啥?能当饭吃?”村民纷纷质疑。村党委书记刘建群带领党员,挨家挨户“板凳夜话”。这颗“棒球”,真能击出未来?

  答案是“能”。短短几年,“中国棒球第一村”横空出世。品牌带来“乘数效应”。农家乐订单激增,非遗文创热销。棒球成了打开乡村文旅经济的“密钥”。对未来,刘建群信心满满:“‘千万工程’为千万乡村打开了新视野。如今迈向新境界,我们的使命就是做强赛事经济。”

  从洁到美,从美到强,嘉兴乡村前行的步履清晰而坚定。

  走出南湖三星村村史馆,绿树掩映,溪水绕村,一条101公交路线连接着城与乡,也串联起三镇七村的乡村热土。在“千万工程”指引下,这个小乡村告别“脏乱差”,变身“绿富美”。“大三星”片区绘就融合共富的动人图景。

  在嘉兴,不止“大三星”。

  海宁“大桃园”跨镇联动周边11个村,打造出花卉、稻米、果蔬3大亿元产业,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嘉善“大缪家”以县域花园式片区组团模式出击,携手共享长三角的广阔客源;海盐“大丰山”片区不断丰富业态,打造出一张又一张具有辨识度的文旅新名片……

  从“单打独斗”到“片区发展”,嘉兴乡村握指成拳,开启城乡融合、共富共美的进阶之路。

  坐在三星村自家的农家乐,老板牟冬菊脸上洋溢着幸福:“变了,真变了,还会变呢!”

  从“接风口”到“造风口”,这场塑形之旅,仍在继续。

  铸魂:从“乡愁”到“乡恋”

  物质丰盈之后,如何让精神富足?这不仅是民生之问,更是持续深化“千万工程”时,一道沉甸甸的时代考题。

  走进海盐六里村朱家门,普地梦都艺术画展厅令人眼前一亮。“你们村里怎么有美术馆,有这么好的地方?”朋友的惊叹,让身为“文艺村长”的冯鸣倍感自豪。自2014年起,朱家门已吸引17位文化名人入驻,文学、绘画、书法、古琴等艺术门类百花齐放,古老村落,渐渐成了艺术生长的一片沃土。

  这些年,嘉兴让文艺轻轻走进乡野。不同的人来了,不同的故事生了根。

  海宁上林村,一场以村命名的全国书法大赛,让翰墨香飘进了农家生活;秀洲胜丰村,年轻一代的农民画画家接过画笔,让嘉兴田埂间的风景,从乡野步入艺术殿堂;嘉善洪溪村,一群平均年龄50岁的“妈妈”舞者,从村头跳到了国际舞台。

  从“物质强”到“精神强”,从“送文化”到“种文化”,嘉禾大地上一条条“文艺赋美”的新路径不断铺展。让美,在泥土里生长;让文化,在人心里发芽。

  风,起于人心之微。

  “难为情哩。”今年90岁的李小妹嘴上这么说,双手却把胸前崭新的胸花按了又按,生怕掉落。从77岁起,她每年都参加嘉善汾南村的“姚溇母亲节”活动,不知不觉间,她已经成了席间最年长者。

  一顿感恩饭,吃了14年。从最初3位村民为10余位母亲设宴,到如今全村150多位母亲欢聚。“姚溇母亲节”的活动不再只是一顿饭,而是乡风文明的一盏灯,照亮了乡风文明、乡土情感,也彰显着乡村自治的内生力量。

  乡村治理,需要温度,也需要智慧。

  在“三治融合”的发源地桐乡,当地的堰头村创新推出“小面券”机制,用一碗面的实惠,激励村民参与垃圾分类,换一个更洁净的村庄。村民只要每月通过四次垃圾分类抽查,就能得到一张十元面券。小小面券,很快成了村里的“硬通货”。堰头村顺势而为,又把它升级成“三治积分”,激励延伸到志愿服务、环境整治等更多领域。

  一张面券,轻如羽毛,却撬动了村民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

  文化沉淀为日常,文明滋养着生活,治理温暖了人心,或许这便是乡村振兴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它是田埂上的守望,是画笔下的新绿,是母亲胸前的花朵,也是跳动在嘉禾大地上那既古老又年轻的脉搏。一切繁荣的答案,终将扎根于文化,盛开于民心。

  赋能:从“一时”到“一直”

  乡村发展,如何让一时的热闹,变成一直的红火?这也是萦绕在许多人心头的时代之问。

  走过不少乡村,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景象:建设时轰轰烈烈,运营时冷冷清清。崭新的建筑、设施渐渐蒙尘,热闹过后复归沉寂。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或许,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投入,而是更好的连接,连接土地与时代,连接传统与未来,连接故乡与远方。

  在嘉兴乡野间,我们看到了这种“连接”所发出的微光,正闪闪发亮。

  谁能想到,平湖海塘村一锅热气腾腾的海鲜野米饭,竟能点燃整个渔村的活力?灶台从7个扩大到30个,周末一座难求,“青团娘子军”重出江湖,虾饼、旗鱼丸等传统小吃唤醒记忆,海鲜一条街重焕生机。这锅饭里,煮的不仅是海鲜与米饭,更是专业运营思维对乡村自我更新的推动。

  微风吹过嘉善曹家村,凌燕刚结束直播,手中的面团还带着余温,“燕子馒头”的名声,已随着网络飘向远方。不远处,李福春的3D打印机正嗡嗡作响,为各地的客户定制模型。这些年轻人,把城市的潮流带回乡村,又让乡村的质朴走向更远。在这里,他们不是匆匆的过客,而是扎根的归人。

  南湖联丰村的咖啡馆总在午后飘香,吸引上海、杭州等周边城市的旅人专程到访,年轻的主理人记得每位熟客的喜好。民宿、农家乐、休闲科普园……日益丰富的业态,让村庄不仅有“人气”,更有“财气”。

  破题之道,在于思维的破局。

  懂得等待。就像桐乡农创园里的花田,从育种到绽放需要时间的滋养。年轻的创客在这里试验、失败、再出发,终于让一片叶子卖出数万元的高价。乡村产业的蝶变,急不得。

  勇于破壁。在秀洲天福村,昔日数百块平均不足20亩的“巴掌田”成功整合为广阔的“万亩方”。这阵子,机器与人工协同作业,确保每一粒晚稻颗粒归仓。

  敢于放手。嘉善大云镇几乎把曹家村整村交给年轻人,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改造老屋、打造业态。信任,成了最好的养分。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记得初心。嘉兴市金牌乡村运营师、海盐丰义村党委书记奕国华引导村民共同参与运营,昔日“一村矿石半村灰”变成“一村绿意半村水”。他说:“文旅带动了乡村发展,村民也得以走上致富路。”

  乡村运营,就像一双温柔而敏锐的手,它轻轻拂去蒙在乡土资源上的尘土,让闲置的老屋变得有温度、让散落的村落重新相连、让寻常的生活更有诗意。而青年,则像春风般为这片土地注入生机。他们用直播让家乡味道传遍南北,用创意让老手艺重焕光彩,用陪伴让乡村重拾往日的热闹。在这双手的呵护与这群人的创造中,乡村不再只是地图上的坐标,而成了活着的、会呼吸的家园。

  在快时代里做慢事业,用柔软的心守护乡村最本真的生命力,让每一寸土地都被善待,让每一个梦想都有枝可依,乡村的红火,自然会从“一时”,延续成“一直”。

  启示

  一、始终坚持用“一把尺子量到底”。“千万工程”的成功,离不开贯穿始终的战略定力。这把“尺子”,既不是僵化的条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标准,而是一套因地制宜、科学制定的规划体系,更是执行过程中坚守原则、久久为功的行动准则,从根本上杜绝了“朝令夕改”或“半途而废”,确保了政策执行的系统性、连续性与协同性。在迈向新境界的今天,“塑形”已不仅是整治“脏乱差”,更在于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构建生态、宜居、便利的乡村空间格局。始终坚持规划引领,以统一而科学的标尺,一任接着一任干,才能将蓝图真正转化为乡村的“筋骨”。

  二、把村振兴了,不能把乡给忘了。乡村的振兴,绝不是对城市模式的简单复制,而需在发展中守护乡土的“根”与“魂”。在追求产业强、百姓富的同时,还需警惕“千村一面”的误区,防止乡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流失褪色。这意味着不仅要修复古村落、传承老手艺,更要挖掘各村独特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基因,让农耕记忆、民俗风情、淳朴民风得以延续。只有让乡村拥有历史的厚度、文化的温度与精神的深度,才能避免其沦为没有灵魂的“空心壳”,从而赋予乡村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与认同感。

  三、让乡村成为自带流量的IP。迈向“千万工程”新境界,乡村需要完成从“建设”到“运营”的关键转型,而其核心驱动力在于“人”。赋能乡村,关键在于引入现代经营理念,激活人才队伍。一方面,可以积极培育和引进专业的“乡村运营师”团队。他们就像企业的CEO一样,具备资源整合、产业策划与品牌营销的能力,能够盘活乡村闲置资产,打造特色产业,让“绿水青山”转化为可持续的“金山银山”。另一方面,可以全力营造吸引并留住年轻人的软硬件环境。通过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优化公共服务、营造包容活力的社区文化等,让青年不再只是乡村的“过客”,而成为新业态、新文化、新生活的“主理人”。

  四、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改革。“千万工程”的深化之路,本质上是一场持续的问题导向型改革探索。它不回避矛盾、不畏惧难点,而是将基层实践中的堵点、痛点、盲点,转化为制度创新与方法迭代的契机。迈向新境界,改革的重心应从“硬件”投入更多转向“软件”升级,着力破解制约乡村内生动力激发的体制机制障碍。改革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在尊重乡村发展规律与农民主体意愿的前提下,针对治理碎片化、要素流动不畅、发展动能不足等深层次问题,精准施策、系统破题。唯有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才能确保“千万工程”在实践中常干常新、行稳致远。

 

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浙江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http://zj.taxs.vip/park/view.html?id=4997

展开
浙江园区招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