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种业突破让“宁波海鲜”永饱口福

2023年04月13日 11:09:50宁波海鲜浏览量:3次

“甬岱1号”大黄鱼。.jpg

“甬岱1号”大黄鱼。

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种业的突破十分关键。宁波多年来大力投入种业培育和养殖技术研究,在水产、蔬菜瓜果以及粮食方面均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甬岱1号”大黄鱼、“甬优”超级水稻等不少“宁波种”的研发享誉全国,成为宁波农业的金字招牌。

“宁波海鲜”闻名遐迩,然而面对有限的海洋渔业资源,如何能让人们永饱口福?水产种业技术的突破无疑是关键所在。近日,走进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探访宁波水产种业的发展历程。

宁波养殖大黄鱼游向全国各地

4月9日,象山一桥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进城正忙着将一批批大黄鱼运回三门口的养殖场。随着天气的回暖,冬天放在福建海域过冬的大黄鱼该回象山了。

张进城10年前就开始养殖大黄鱼,起初养的是外地品种。后来试养了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培育出的“甬岱1号”岱衢族大黄鱼,发现品质特别好,于是开始品种替代。

“‘甬岱1号’大黄鱼体形瘦长,好看;肉质有筋道,好吃。”张进城说,而且其存活率高,可谓是养殖大黄鱼中的佼佼者。

品种好、受市场欢迎,养殖规模也不断扩大。如今,该合作社年产商品大黄鱼达35万尾,年产值近1000万元。

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水产技术推广科科长沈伟良介绍,东海大黄鱼是宁波的传统特产,但因过度捕捞出现了资源衰竭的问题。为此,从2007年开始,该院就进行东海岱衢族大黄鱼种质资源的保存育种。

通过连续采捕野生大黄鱼,开展性状鉴定,找到了岱衢族野生种质资源并进行了育种保存。

“有了种质何不进行养殖推广?而且养殖的发展对野生渔业资源本身就是一种保护。”沈伟良说,后来研究院着手进行养殖研究,于2009年成功实现规模化人工繁育,“甬岱1号”岱衢族大黄鱼就此诞生。

人工繁育的银鲳。

离水即死“娇贵鱼”实现人工养殖

离水即死的细鳞大洋鱼种银鲳如今也已实现人工养殖。银鲳市场价值比较高,属于海鲜中的高档菜,其养殖难度也比较大,被称为“娇贵鱼”。

从20多年前开始研究银鲳繁育养殖技术,现在已经进行到第六代。特别是近五年来,技术攻关成效显著,目前应用研究已经完全成功,每年育苗产量达到了20万尾以上。

银鲳养殖技术研究是宁波大学与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合作项目。从一开始的亲本培育,到颗粒饵料替代,实现规模化繁育,过程实为不易。

“研究过程中最难的就是解决受精的问题,因为银鲳离水即死的特性使得其很难进行人工授精。为此,专家不断对其进行自然受精的培育和试验。”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专家郑春静说,2014年,银鲳自然受精试验成功,受精率达到70%,孵化率达到90%以上,育苗成活率也达到了50%。

银鲳的娇贵不仅在于“离水即死”,它胆子还特别小,被手电筒照射或者网箱养殖时受到台风影响也会导致死亡,并且其皮肤娇嫩,轻度碰擦都容易发病,因此目前只适合于室内养殖。

近期,国内一工船养殖企业对此十分感兴趣,他们认为如此高价值的鱼种,如果实现人工规模化养殖将带来相当不错的效益,目前已开始工船养殖试验。

养殖的拟穴青蟹。

耐低温、低盐青蟹开创国内先河

青蟹身价不菲,已成为不少农户的致富水产,目前规模化繁育也实现了突破。最近,在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项目合作基地华大海昌水产科技公司,刚刚繁殖成功蟹苗已陆续投放市场,受到养殖户抢购,预计今年青蟹苗种产量将达到5000万只。

拟穴青蟹繁育技术的研究始于20多年前,2020年实现突破后苗种产能逐年提高,2021年人工苗首次达到2000万只,有效供应了浙江本地养殖市场,繁育技术全国领先。

拟穴青蟹繁育技术的研究充分考虑推广性,具有耐低温、耐低盐的特点,在2‰左右盐度的水里都能存活,这大大提高了养殖的成活率。

此外,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于2019年开始立项研究日本囊对虾。目前,项目组已完成了宁波近岸日本囊对虾种质资源调查与收集工作,正在开展家系选育,研发的大规格苗种培育和二茬养殖技术已在全市推广,这一市场价值较高的对虾高效养殖技术也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得到攻克。此外,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2010年开始与宁波大学合作研究的虎斑乌贼,经过十多年技术攻关,于2019年突破了育苗和养殖技术,现在年推广数十万只苗。诸多水产种业科研项目正积极推进。

 

更多招商动态请关注:浙江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http://zj.taxs.vip/park/view.html?id=5502
 

本文系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展开
浙江园区招商网